注射機的注射系統
注射系統是注射機工作是直接與成型物料和熔體接觸的零部件,其主要作用是使固體成型物料均勻地塑化成熔體,并以足夠的壓力和速度將熔體注入模具型腔。注射系統包括加料裝置、機筒、柱塞及分流錐(柱塞式注射機)、螺桿(螺桿式注射機)和噴嘴。
(1)加料裝置
也成為料斗,通常為倒圓錐形或方錐形金屬容器,安裝在注射機的較高部位并與機筒相連。
(2)機筒
即成型物料的塑化室,主要用來加熱熔融物料。
(3)柱塞及分流錐
柱塞及分流錐是安裝在柱塞式注射機筒內的注射和塑化零部件。柱塞在機筒內做往復直線運動,推擠和壓縮塑料熔體通過噴嘴注入模具。分流錐是安裝在機筒前端中心部位的一個分流部件,如圖4-6所示。
其工作原理為:熔料在經過分流錐時,被分劈成薄層,并產生收斂流動,以此縮短了機筒對物料的傳熱距離,提高了傳熱效果;同時物料在分流錐與機筒的間隙中產生加速運動,剪切作用增強,從而 生成一定量的摩擦熱。兩方面共同作用提高了物料的塑化與均衡效果。
設置分流錐后,可以縮短物料塑化時 間,改善塑料熔體的流動性能和塑件的成 型質量,同時使生產效率有所提高。
(4)螺桿
是螺桿式注射機的重要部件,通過螺桿在機筒內的旋轉和軸向移動,實現對成型物料的塑化和注射動作。
(5)噴嘴
安裝在機筒前部,其內部的噴孔是連接機筒和模具的通道,起引導塑料熔體從機筒進入模具的作用。
注塑機的合模系統
合模系統的作用一是實現模具的開合動作,二是注射時鎖緊模具,三是開模時推出模內塑件。
注塑成型對合模系統最基本的要求是:合模時為模具提供可靠的鎖模力,以免模具在塑料熔體的壓力作用下沿分型面脹開,使制品產生分邊,影響精度。
目前,注射機上使用的合模系統結構可大體分為液壓式和液壓—機械式兩大類。
(1)液壓式
一般采用大直徑活塞和液壓缸進行模具的開合動作。優點是運動機構簡單,能夠適應不同模具的閉合高度,隨時都可達到最大壓力并保壓;缺點是鎖模力大時液壓缸體積龐大,能量消耗大,系統的剛性較差。
(2)液壓—機械式
以液壓力驅動曲肘連桿機構進行開合模動作,具有自鎖功能(圖4-2)。 鎖模剛性大,產品不易出飛邊;模具的開合時間比較短,并有緩沖作用,可以獲得較佳的合模運動方式;但結構復雜,機械部分容易磨損,需要經常保養。
注射成型工藝
注射成型的生產工藝流程如圖4-7所示,按其先后順序包括:成型前的準備、注射過程、塑件后處理等,下面分別討論。
1.成型前的準備
為使注射過程順利進行和保證塑料制件質量,一般在注射之前要進行一些必要的準備工作。如對原料的外觀(如色澤、顆粒大小及均勻度)與工藝性能(流動性、熱穩定性、收縮性)進行檢驗和測定,判斷原料的各項性能與要求的參數是否相符;
對原料的各項性能與要求的參數是否相符;對原料進行染色;進行含水量檢測,對于某些易吸濕的塑料(如聚酰胺、ABS等)進行充分干燥,以防產品表面出現銀絲、斑紋、氣泡和降解等缺陷;成型不同種類塑料前或發現塑料中有分解現象時,應對機筒進行清洗;
在成型帶有嵌件的塑件時,應對嵌件進行預熱,以防嵌件周圍的塑料因應力而開裂;對脫模困難的塑件,應選好脫模劑。由于注射原料的種類、形態、塑件的結構、有無嵌件以及使用要求的不同,各種塑件成型前的準備工作也不完全一樣。
2.注射過程
注射過程一般包括加料、塑化、注射充型和脫模幾個步驟。
1)加料
由于注射成型是一個間歇的生產過程,因而需定量加料以保證操作穩定、塑料塑化均勻,最終獲得良好的塑件。加料過多、受熱時間過長等容易引起物料的熱降解,并增加注射機的功率損耗;加料過少,機筒內缺少傳壓介質,型腔中塑料熔體壓力降低,難于補縮(即補壓),容易引起塑件出現收縮、凹陷、空洞等缺陷。
2)塑化
對機筒中的塑料進行加熱,使其由固態(顆粒狀或粉狀)轉變成粘流態并具有良好可塑性的過程稱為塑化。決定塑化質量的主要因素是物料的受熱情況和所受到的剪切作用。
對塑料塑化的要求是:塑料熔體在進入型腔之前要充分塑化,既要達到規定的成型溫度,又要熔體溫度均勻一致,還要使熱分解物的含量達到最小值,并能提供足夠的熔融塑料以保證加速了塑料的塑化,同時還強化了塑料的混合效果,使其擴展到聚合物分子的水平(而不僅是靜態的熔融),它使塑料熔體的溫度分布、物料組成和分子形態都發生了改變,并趨于更加均勻。因而螺桿式注射機的塑化效果比柱塞式注射機好得多。
3)注射充型
注射充型指用柱塞或螺桿推動塑化后的塑料熔體快速充滿模具型腔,并使熔體在壓力下冷卻凝固定型的過程。注射過程可分為充模、保壓、倒流和澆口凍結后的冷卻等幾個階段。